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伊朗核设施核查风波:强硬表态背后的战略博弈
今年6月,伊朗核设施遭遇美以联合空袭的硝烟还未散尽,这个中东国家却在9月突然转变态度,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重启核查工作。这一戏剧性转变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?
据法新社9月15日报道,IAEA核查人员已秘密进驻伊朗境内多个核设施。虽然具体检查地点未公开,但机构发言人确认核查工作已全面展开。伊朗外长阿拉格奇证实,这是执行与IAEA总干事格罗西此前达成的协议内容。
时间回溯到三个月前,以色列对伊朗发动持续12天的军事打击,美国更是直接参与空袭了福尔多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关键核设施。作为报复,伊朗在6月24日单方面中止与IAEA的所有合作,驱逐了所有国际核查人员。
展开剩余65%转折发生在9月9日。在埃及的积极斡旋下,双方经过多轮秘密谈判,最终敲定了详细的核查路线图。5天后,伊朗最高国安委员会在批准协议的同时,也发出严厉警告:若再遭敌对行动,将立即终止合作。这份声明被外界解读为对美以两国的明确威慑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伊朗核计划始终笼罩在争议中。IAEA数据显示,伊朗是目前全球唯一掌握60%铀浓缩技术却未发展核武器的国家。虽然这一浓度远低于制造核弹所需的90%门槛,但西方国家的疑虑从未消除。格罗西曾透露,自6月空袭后,机构就失去了对伊朗高浓缩铀库存的追踪。
更棘手的是,被炸毁的损毁程度给核查带来巨大挑战。纳坦兹地下设施的多台离心机完全报废,伊斯法罕的铀转化车间也遭到结构性破坏。在这种状况下开展核查,其准确性和可信度都面临考验。
就在伊朗作出让步之际,联合国安理会却驳回了推迟制裁的提议。这意味着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后逐步解除的制裁措施,可能随时卷土重来。对正遭受经济困境的伊朗而言,这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分析人士指出,伊朗此次策略调整暗藏深意:一方面通过配合核查缓解国际压力,另一方面用红线警告震慑潜在军事打击。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哈桑指出:这是典型的波斯式博弈,既展现灵活性又保持威慑力。
展望未来,三大悬念待解:美以是否会因核查收敛行动?核查中发现新证据将引发何种连锁反应?伊朗能否顶住可能加码的国际制裁?正如中东问题专家所言,这场围绕核设施的角力,实则是多方战略博弈的缩影,其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地区安全格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
